重庆与世界网讯(记者 杨艳)10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联动活动——“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核心板块“青年戏剧种子计划”第二场活动,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圆满举行。
此前首场“播种”活动聚焦剧本创作与扎根生活的实践,本场活动则以“生长”为核心主题,特别邀请中国青年舞蹈艺术家、导演黎星与李超,围绕青年创作者的艺术积淀与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关键议题,与川渝地区青年戏剧及舞蹈创作者、高校师生代表展开深度交流。
作为黎星、李超联合执导的代表作,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不仅成为中国舞剧领域的标杆作品,更收获了大量30岁以下青年受众的喜爱,此次重庆站活动门票更是一票难求。活动现场,两位导演向百余名青年分享了《红楼梦》从创意构思到舞台呈现的艰辛历程,细数青年导演在创作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在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中的探索成果。
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中,如何既传承文脉精髓又实现当代创新,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的表达之中?青年导演李超在活动现场给出了他的回应:关键在于“做减法”。他提出:“拒绝符号化的拼贴,以真诚而克制的方式表达,往往更能抵达本质,收获超越预期的艺术效果。”面对“表达自我”与“迎合观众”之间的抉择,李超认为创作本无定法,艺术家应回归创作的本源,“不必执迷于某一种风格,重要的是忠于内心、忠于艺术本身。”
而黎星在分享创作体会时则强调,文学经典为舞台注入了灵魂与情感的根基。他指出,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创作过程中应警惕陷入“方法论”的依赖。“创作应当源自本能,如同一颗埋入心灵的种子,唯有以热爱和真诚持续浇灌,才能等来开花结果的一刻。”在被问及对青年创作者有何寄语时,他坚定地回答:“唯有坚持。”
互动环节中,川渝地区青年创作者与高校师生围绕“导演风格建立”“跨界合作挑战”“传统美学当代转化”等话题积极提问,现场氛围热烈。黎星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沉下心积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专属的艺术表达路径;李超则以“每个作品都是一次成长”为青年鼓劲,建议大家不必畏惧外界定义,坚信作品本身的力量。
据了解,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川渝两地同步开展“青少年创演周活动”:四川已举办“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11月还将在成都推出“青年音乐创演活动”,面向40岁以下青年创作人征集原创音乐作品并分板块展示,为青年搭建创演成果交流平台。
在重庆举办的“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以“艺术点亮生活,城市文旅焕新体验”为主题,联动艺术院团与高校,构建青年艺术人才交流、展示、成长的综合平台。其中,“新声戏剧汇”联动演艺空间展演青年作品,激活文旅新场景;“无界新空间”汇聚顶尖院校资源,通过VR体验、机器人舞蹈等形式推动艺术与多领域融合;“种子计划”则依托名家对话、剧本孵化等环节,打造创意到落地的完整培育链条。
图/活动主办方
重庆与世界杂志社 Copyright 2000-2023 Cqworl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6161/渝公网安备50010302504769号
国内发行:重庆市报刊发行局\杂志社自发 |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广场大厦11F,举报电话:023-6889892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