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世界网讯(记者 贺煜)6月3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傅倩倩介绍,重庆加速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作为全市重点民生实事,正通过空间融合、精准服务、多元共建与数字赋能,为千万市民重塑家门口的美好生活,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
空间融合:方寸之间见幸福
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重庆通过“融合”与“激活”巧解空间难题。
在功能整合方面,重庆积极做好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的衔接,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渝邻汇”,巧妙嵌入或整合社区食堂、文化中心、健康驿站等功能,在有限空间提供更多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21个社区综合服务体升级改造。
在环境改善方面,重庆积极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见缝插绿”,建设公园绿地、休闲健身等设施,拓展老百姓闲暇休憩、锻炼空间。今年以来,全市新建体育公园25个、口袋公园43个,建设健身步道39千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4平方米,较去年底分别提升2.8%和5.6%。
同时,重庆持续开展“城市治理进社区”行动,计划2025年完成1000个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治理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环境,更好回应群众所需所盼。
精准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关键需求
百姓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在畅通民意方面,重庆通过“渝里乡商”“坝坝会”,及时掌握居民诉求、有效协调纠纷。其中,“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已在全市159个街道、乡镇试点推进,推动解决楼道整治等居民身边小事850余件,惠及群众150余万人。
聚焦“一老一小”核心关切,重庆积极吸引经营主体参与普惠性公共服务,稳步开展助餐、助医、助学、助洁等多样化服务,打造医育、医养结合联盟,推动养老托育服务更加可感可及。今年以来,全市1578个社区食堂开展助餐服务60万人次,全市拟新增家庭养老床位3000余张,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3个,同比提升29.3%。
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重庆迭代“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开设“就业驿站”服务站点,指导相关社区组织技能培训班、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等,针对性解决群众就业创业需求。如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创新与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合作,为社区有需求的“宝妈”等群体提供服务,在培训合格后,将刺绣作品委托售卖,帮助居民增收。
多元共建: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重庆创新探索政府、市场、居民协同发力的可持续模式,不断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在探索“合作共营”方面,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以“免租+契约共建”的微利可持续模式招募“社区合伙人”、引入经营主体,将一定比例利润定向反哺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微利造血”良性循环。该模式已在多个区县开展实践。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盘活社区综合体广告位、公共区域,吸引第三方开展托管培训等服务,项目利润20%定向注入老旧小区运维基金池,累计筹集资金超10万元。
在探索“多元共治”方面,统筹平衡政府、居民、市场三方关系,引导居民、企业从公共服务的享有者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参与者转变,共享共建改革成果。比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探索“服务积分”等方式培育发展老年助餐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高新区虎溪街道尝试节假日联动美术馆、图书馆等“校社共享”,向居民免费开放。
数字赋能:智慧生活一键直达
科技让社区服务更便捷,不断充实丰富服务新场景。
一方面,各区县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从线下转线上,方便居民了解惠民政策和社区活动信息。部分区县强化数字化思维,将群众服务高频事项等服务功能、141基层自治体系等管理功能进行打通,推动服务“一键直达”“一窗共享”,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如江北区数字渝北社区打造的“老马带小马”居民调解品牌,线上线下联动,促进邻里和谐。
另一方面,依托“社会·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应用平台,加快构建并迭代升级“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综合场景。在渝快政端统筹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8类服务设施“一张图”,帮助政府部门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利用率,同步收集居民需求,完善服务载体;在渝快办端,批次对接联动“渝悦·养老”“渝悦·菜市场”等应用,集成政务服务、便民查询、智慧医疗、生活缴费等高频事项,让居民享受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重庆与世界杂志社 Copyright 2000-2023 Cqworl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6161/渝公网安备50010302504769号
国内发行:重庆市报刊发行局\杂志社自发 |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广场大厦11F,举报电话:023-6889892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