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世界网讯(记者杨艳 唐安冰)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鉴”为主题,吸引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促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本届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
论坛还得到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得到长江流域省(区、市)宣传部门的积极支持,吸引相关高校、社科机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伴随着精心制作的《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主题宣介片缓缓放映,论坛的精彩篇章正式拉开——光影流转间,长江文明的千年底蕴与世界大河的多元风采交相辉映,为这场文明对话勾勒出鲜活轮廓。
在主论坛环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徐松岩,法国汉学家、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埃及本哈大学哲学及阿拉伯与中国文化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索菲亚?塞瓦略斯?比瓦尔,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副教授穆罕默德?哈米德等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从“长江文明的辉煌——八千年前的知识与思想”“长江经济带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早期国家形态”“长江与流动的文明:东西互鉴、古今交响”等选题方向,将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前沿学术思想。
除了主论坛外,在本届长江文明论坛举办期间,我市还同期举办一系列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包括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2025世界大河歌会、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从敦煌到大足”专题陈列展、“新韵重庆”无人机表演、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等。
据介绍,我市于2023年举办了首届长江文明论坛。202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长江文明论坛升级为常设性省部级论坛,并由此成为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类唯一省部级论坛。前两届论坛累计邀请了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社科机构、文博单位共2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交流。相关成果汇集成了《长江文明论坛文集》,总共收录文章75篇,达51万多字。其中,不少关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题材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已转化为重要政策举措。
经过前两届的成功举办,长江文明论坛已逐步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央地共建、区域联动”的高端学术论坛,今年更是呈现出“走向国际化、嘉宾层次高、活动更丰富”三个特点,不仅为长江文明传承注入新活力,更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更广阔的对话桥梁。
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欧洲文明离不开地中海,就像在重庆的交流离不开长江
长江始终是中华文明最为强大的凝聚力之一,它的文化连续性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地理是一个主要因素,欧洲文明离不开地中海,就像在重庆的交流离不开长江。这条覆盖约占全中国20%的国土面积、约40%人口规模的滚滚大江,串联起的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贡献了全国约45%的GDP。
重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然而需要做一些工作吸引更多外国游客。重庆的赛博朋克气质,虽然不能完全描述重庆的文化,但这是一张吸引世界游客的王牌,其景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成为现代交流“新航道”,为全球各地的人们搭建起了一条数字高速公路,而长江为重庆孕育出的深厚文明积淀,正是重庆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一路奔驰的通行证。
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长江之畔的重庆两者兼具。重庆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流连忘返。每个人对长江文明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离不开两个字:开放,开放和包容让长江文化源远流长。重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重庆旅游。
埃及本哈大学哲学及阿拉伯与中国文化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联合申遗,是两个古老文明的共鸣
长江文明根植于中华沃土,尼罗河文明发源于埃及大地,两条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鉴、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精神层面,有着深厚的联系。
我曾多次到访中国,探寻了解长江流域的古老文明,而尼罗河文明则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体文明。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但长江与尼罗河同样以“农、工、商、建”为核心,推动文明不断演进,至今仍然生机勃勃。
河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脉”,更是文明传承的“文脉”。正如尼罗尺和白鹤梁题刻所揭示的,两条河流都拥有悠久的水文遗产,古代人民通过智慧的水利治理,支撑起农业、税收乃至整个社会结构。
2025年5月,我首次来到重庆。这是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城市,洪崖洞、磁器口、白鹤梁题刻都令我忍不住赞叹。白鹤梁记录了1200多年的长江水文,尼罗尺则是从公元9世纪起就用于水位监测与税收制定。它们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人类共同应对自然、建构秩序的象征。这是两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下的共鸣。我们不仅在保护石头与刻度,更是在守护一种共通的智慧——如何与水共生、如何用知识服务社会。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黄河与长江见证了辉煌的文明曙光
我对中国一直心怀敬意,这片土地孕育了伟大的文明。20世纪90年代,自己曾不远万里,慕名来到中国东北师范大学深造,获亚述学博士学位,之后拿到全额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对于我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中国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站。
河流其实在古文明之中是扮演着非常相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为我们提供灌溉,那么长江也为长江流域提供了更多的耕种,所以河流扮演着相似的作用。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样,黄河与长江见证了同样辉煌的文明曙光。
中国的文字首次出现在商代,但商代的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的真正起点。至今尚无证据表明中国文字经历了必要的发展阶段。当文字在商代最终出现时,它已相当成熟,因此几乎可以肯定,中国文字的起源早于这一时期。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计划实地探访重庆考古遗迹,深入学习遗址保护经验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自石器时代伊始就有人类持续生息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和中国十分相似。这也让中巴两国在人类历史与考古领域上更紧密相连。未来,我们需要在这一方向上共同开展更多探索。
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中国文明存在古老联结。巴基斯坦与中国同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自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为两国在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目前,巴基斯坦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联合考察、记录与发掘项目。
这是首次到访重庆,期待通过长江文明论坛逐步熟悉重庆历史文化,后续计划实地探访相关考古遗迹,深入学习遗址保护与活化的经验,从中发现中巴文明更多共通之处。此次论坛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中国国内学者的观点碰撞,更推动国际学界对话,让各国研究者聚焦河流在文明孕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期待未来中巴两国之间能在古代河流文明方面有更多交流,进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维度。
重庆与世界杂志社 Copyright 2000-2023 Cqworl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6161/渝公网安备50010302504769号
国内发行:重庆市报刊发行局\杂志社自发 |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广场大厦11F,举报电话:023-6889892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微信公众号